唐史论丛

东亚人物研究

  • 八世纪在长安的日本人井真成身份考

    中村裕一;王艳;

    <正>引言2004年刊布的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赠尚衣奉御井公墓志文并序》,是日本人井真成的墓志。这方墓志引起了日本古代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讨论激烈,众说纷纭,最终得出井真成为留学生的结论~([1])。然而,将井真成视为无品级的留学生这一看法令人疑惑。无品级的留学生客死长安,却被授予从五品上的“赠尚衣奉御”,唐朝无缘无故地向一位白身留学生授予“赠尚衣奉御”的官职,这在唐代的制度下是不可能发生的。

    2025年01期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唐《明威将军刘君墓志铭》关联问题考释

    拜根兴;

    <正>有关七世纪中叶参与朝鲜半岛征伐行动唐人军将事迹,除了担当统帅及著名军将之外,近年来公布的石刻墓志史料中,作为征伐军中下层军将的墓志铭也多有发现,为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唐与朝鲜半岛政权关系提供了具体鲜活的史料。对此,笔者曾搜集汇总统计这方面的信息~([1]),并对其中一些主要将领做过探讨爬梳~([2])。不过,随着西安、洛阳唐人墓志的不断出土面世,这一时期新的唐人军将墓志不时呈现。

    2025年01期 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敦煌僧正慧菀考

    鲍宗伟;

    <正>敦煌僧官的材料多见于近世藏经洞出土的寺院文书中,传世文献难觅其踪迹。杜牧《樊川文集》中《敦煌郡僧正慧菀除临坛大德制》是一篇极其难得的有关敦煌僧官的记录,是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验证的绝佳材料。由于敦煌文献中未见慧菀为都僧正的材料,而杜牧这篇制文为我们明确了敦煌的一届僧官,便尤为珍贵。前辈学者李正宇、郑炳林、郭绍林、刘进宝、杨青等先生已经对慧菀做了初步探索,功不可没~([1])。目前学界一般把慧菀比对作敦煌写卷中龙支圣明福德寺僧惠菀与写作《报恩吉祥之窟记》的释慧苑,且一般认为慧菀在大中五年(851)奉使长安受到封敕。笔者发现上述观点值得商榷,特撰此文,

    2025年01期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五代南通姚氏家族首领名讳与传承考

    倪洪;

    <正>五代十国时期,南通地区(本文所指的五代南通地区,是指以东洲、静海为中心的南通地区,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南通地区)作为海疆边镇,曾先后隶属于杨吴、南唐,由姚氏家族世袭占据。直至后周崛起,面对后周对淮南的积极经略,姚氏无力对抗,才被迫放弃对南通的统治。对五代南通姚氏家族的研究,国内主要有管劲丞、陈炅,以及地方志研究等。管劲丞对存世的南通狼山天祚石刻文字进行了考证与补缺~([1])。陈炅探讨了文献记载中的“存制”问题~([2])。

    2025年01期 4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宫廷与政治

  • 唐初王府职官制度变革与武德政局

    郭发喜;

    <正>“唐因隋制”之说,由来已久。《旧唐书·职官序》:“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旧。”~([1])《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2])傅弈《请革隋制疏》:“陛下拨乱反正,而官名、律令一用隋旧。”~([3])同类记载屡见于史籍,如府兵制,“府兵之制,

    2025年01期 6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唐长安太极宫与大明宫建筑格局比较研究

    赵水静;

    <正>太极宫原名大兴宫,是隋朝兴建的一处大型宫殿群。唐朝时更名为太极宫,继续充当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唐高祖、唐太宗及唐高宗前半期皆居住于此。自大明宫建成后,唐朝的政治中心遂转移至大明宫,然而太极宫并未废弃,仍作为皇宫而存在,并且在礼制层面占有重要地位,唐人将其并称为西内与东内。那么,大明宫的建筑格局相较于太极宫存在哪些异同,这是本文需要着重探讨的。

    2025年01期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唐太宗晚年的寝宫转移与李治、武则天恋情的展开

    霍斌;孙芝楠;

    <正>贞观初年,唐太宗因气疾频发,深感太极宫地势低洼、环境潮湿,尤其夏日酷暑,更不利于病情调养。为避暑与养病,他于贞观五年(631)诏令修建九成宫。由于畏惧暑热,太宗夏日更倾向于居住在凉爽的离宫,这一行为无形中导致了最高权力政治空间在季节间的暂时转移。晚年唐太宗病情加重,将寝宫迁至翠微宫、玉华宫、长安城内的北阙。

    2025年01期 10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宗之死及遗诏考实——“唐隆”改元发覆

    王柳婷;

    <正>景龙四年(710)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暴崩,目前学界对其死因共有两说:一为自然死亡说,认为淫乐生活损人健康,或李氏家族具有遗传病史,以黄永年为代表~([1]);另一种则以通说为本,支持中宗死于毒杀,以欧佳《唐中宗之死新论》和黄成运《唐中宗之死与皇权之争》为代表~([2])。先贤在中宗朝政治问题的领域虽建树颇多,但其中似仍存在若干迷思或误解之处。笔者认为,此与唐代国史纂修在胜利者的主导、屡易众手有关,但在此圆融成熟的叙事体系与话语系统外,仍存在着文本中的“缝隙”与不和谐的“杂音”,

    2025年01期 11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重修学士院壁记》所见晚唐“内外朝大臣共议体制”研究

    李垚;

    <正>学士院壁记是题写在本院墙壁上的一种记事文体,它所反映的官署政治文化与政治信息,向来为学界所关注~([1])。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唐史学界在研究中晚唐学士院时,都或多或少地会对学士院壁记中的相关史料进行探讨~([2])。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壁记所蕴含的制度源流与职能考证,而对壁记所体现的时政信息、壁记书写对象的考察稍显薄弱,尤以开成年间的《重修学士院壁记》为最。因此,本文希望在观察壁记所见学士院官对时政信息的反馈、

    2025年01期 13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唐书·百官志》“宫教博士”条辨正

    闫章虎;

    <正>《新唐书·百官志》(以下称《新志》)有“宫教博士”条。在唐代与宫教博士相关的史料中,此条篇幅最长,提供的历史信息也更为丰富。然而,对于这样一条史料,除了在关于唐代内廷的研究中时常得到引用外~([1]),尚未有学者对其本身进行过正面讨论。至于其文本及史实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所记内容的失实、谬误之处,也仅有少数学者在研究中间或提及~([2]),

    2025年01期 15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地方与社会

  • 新出唐代宦官段遵古墓志考释

    杜文玉;

    <正>唐代宦官墓志是研究唐代政治、制度、家族史的重要资料,主要出土于西安、洛阳两地。最近有友人提供了数方新出土的唐代宦官墓志,其中一方首行题为“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侍、守内给事致仕、上柱国、武威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段公墓志铭并序”,由“将仕郎、试左武卫胄曹参军刘珪撰”,“赠右监门卫将军、朝议郎、前守太原少尹、柱国郗处约书”。这方墓志对研究唐代内诸司使制度及段氏家族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考述如下:

    2025年01期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唐初之突厥车鼻政权发覆——兼论漠北右翼板块的地缘政治

    雒晓辉;

    <正>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覆亡后,其核心集团及主体部众选择内附归唐,原负责监押车鼻部的吐屯阿史那斛勃(下文简称“斛勃”),在薛延陀的追击、打压下,逃至金山林湖地带~([1])舔舐伤口、休养生息,并于此处称汗建号,史称“乙注车鼻可汗”(下文皆简称“车鼻政权”)。一直以来,学界始终未对车鼻政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究,稍有一二著述也多是以捎带的形式兼及~([2])。

    2025年01期 18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乡关何处:“后安史之乱”时代北庭入关将士政治命运走向蠡探——以新见《许耀卿墓志》为中心

    王伟;

    <正>安史之乱爆发后,为迅速戡定叛乱,朝廷先后多批次抽调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兵马驰援关内,遂致西北空虚,吐蕃趁机扩张而尽有其地。及安史乱平,因为河西、陇右的陷落,安西、北庭遂成为朝廷在西域的“飞地”,入关之北庭兵马由于道阻且长而多滞留关中,其去向可粗裁为两类:一为朝廷在关中新设节镇如凤翔、邠宁、泾川等京西北诸镇所吸收,以备御吐蕃、

    2025年01期 20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盐何以成瑞?——唐代河东红盐事件及其瑞盐叙事研究

    阳娟;

    <正>在传统天人感应的思想背景之下,“祥瑞之降,以应有德”~([1]),祥瑞是受到上天感召而降示人间的政治符号,象征王朝的天命、君臣的德才~([2])。天命具有排他性,所以作为天命象征的祥瑞是稀有的。所谓“异物之来,吉凶之符”~([3]),作为吉凶符号的祥瑞和灾异,都是“非常”之异物。游自勇教授认为“灾异本质上是对‘常’即既定秩序的背离”~([4]),祥瑞也一样,

    2025年01期 21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唐魏叔元家族墓志考释——兼论元和时期的社会流动

    甘雪雁;

    <正>谢光林编著《洛阳北邙古代家族墓》下篇“官宦家族墓”四十一号收录了洛阳唐魏叔元家族墓志五方,分别为《东都留守北衙右屯营军押衙魏叔元墓志》《黄州长史兼监察御史魏顼墓志》《华州衙前兵马使魏虔威墓志》《东都留守散兵马使试左金吾卫长史魏弘章墓志》《留守兵马使魏涿墓志》~([1])。

    2025年01期 23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法制与思想

  • 唐代血亲复仇案件与基层司法实践效力浅探

    李刻羽;

    <正>中国古代尤其唐代的复仇案件及其处理一直是法制史研究的重点领域。礼法冲突之外,前人较少注意到引发复仇的先前案件大都未经司法处理或处理效力不足,才导致受害人寻求私力救济。本文关注复仇案件中的先前案件情况,可以看到唐代司法尤其是基层司法存在的隐瞒不报、责罚失当等问题,进一步发现古人对复仇案件宽大处理的态度,不仅是儒家思想下礼法平衡的体现,也是可能对之前案件司法问题的补救及对公平正义追求的体现。

    2025年01期 25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唐代无主物法律制度的司法逻辑和现代启示

    杜翠;

    <正>我国现行民法典中将“无主物”定义为:“没有所有人或所有人不明的动产或不动产。包括抛弃物、藏物、隐藏物及被无人继承的遗产等。”~([1])无主物的分类和认定是对资源共享和公共利益的实践,体现了对资源和公共利益的重视,是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2025年01期 26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唐前期“赋役之制”组合结构及其特点补析

    刘玉峰;

    <正>安史之乱前,唐王朝针对广大均田农户制定推行的“赋役之制”共有四项内容,即国家行政法典《唐六典》所概括的:“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1])四项之中,“租”和“调”是国家赋税,是正税;“役”是丁男(正丁)所服之丁役,是正役;“杂徭”相对于正役而言,又被称为“小徭役”“小徭”“轻徭”等,指正役之外的杂种劳役。

    2025年01期 282-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青云到劝学:唐宋功名利禄观变迁探析

    王成龙;

    <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劝学的诗文,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北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或称为《劝学歌》《劝学文》《勉学歌》~([1])。后世读书人几乎无有不知《劝学诗》的,“流传至久,比户吟哦,信如蓍龟。凡父兄之教其子弟,师友之相为劝勉者,率不外是”~([2])。

    2025年01期 292-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筌对孙子用间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王凤翔;

    <正>兵圣孙子首次提出“用间”思想,并作为《孙子兵法》的终结篇,这是迄今所知最早、最系统地论述间谍思想的专论,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中期著名兵家李筌所著《太白阴经》(又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中古时期的代表性兵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兵家类”收录的二十部兵书之一,其中也将“用间”思想列为专章进行论述,题为“行人篇”,

    2025年01期 303-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永贞革新与李党身份影响下韦绚的思想与创作——以新出《韦绚墓志》为中心

    贾淦博;

    <正>韦绚是唐顺宗时宰相、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集团核心成员韦执谊之子,传世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录》与《戎幕闲谈》的作者,此前学界关于韦绚研究的成果已经颇丰~([1]),主要围绕韦绚的生平确考、作品疏证等角度进行,但囿于文献缺乏而难以深入。近年陆续出土了四方韦执谊家族成员的墓志,

    2025年01期 315-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学术史研究

  • 南北朝隋唐时期地图学的发展

    李昊林;

    <正>中国传统地图学的知识体系与西方近代地图科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国的地图学出现了近代化转向,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地图学史的书写是基于科技发展史视角的。在这一视角下,以王庸、李约瑟为代表的传统研究范式,重点着墨于中国地图学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成就~([1]),后续中国地图学史的撰写往往在遵循这一思路的基础上深化细节~([2])。

    2025年01期 337-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黄文弼的新疆考古与“黄文弼文书”

    孟彦弘;

    <正>黄文弼(1893—1966)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被誉为“新疆考古第一人”。他的“两集三记”即《高昌砖集》《高昌陶集》和《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是中国学者新疆考古工作的奠基之作~([1])。1956年7月举办新疆考古训练班,夏鼐主讲,黄文弼之书即其重要参考,7月23日记:“为《汉代新疆》收集资料,

    2025年01期 354-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百余年汉唐交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鲁浩;

    <正>历史时期,今越南北部(约北纬18°以北)地区俗称“交阯”~([1]),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初属于汉唐国家的南部疆域,汉唐国家先后置交阯刺史部、交州和安南都护府等机构进行管理,直至10世纪中叶越南独立建国,交阯才转变成越南的一部分。因此,汉唐时期的交阯既是中国边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越南的“前史”,汉唐交阯历史的独特性,使之在19世纪末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百余年来中外学者围绕汉唐交阯在资料整理、边疆与族群、

    2025年01期 365-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书评

  • 汉唐流刑的虚·实·变——陈俊强《从肉刑到流刑:汉唐之间刑罚制度的变革》评介

    刘安迪;

    <正>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转型,始自汉文帝十三年(前167)的刑制改革。此后,以肉刑为核心的“古典刑罚”历经六七百年的发展~([1]),逐渐演变至以流、徒为核心的“传统刑罚”,学界对其间之变革颇为关注~([2])。21世纪初,台北大学历史系陈俊强教授便开始着力于汉唐刑罚制度史的研究,先后共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足见其对该领域研究之精深。2023年10月,在修订、

    2025年01期 387-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边缘到中心——《唐代幽州地区的佛教与社会》评介

    郑豪;

    <正>一前辈史家陈寅恪曾敏锐地指出:“种族及文化二问题”是唐史乃至整个中古史的两大关键~([1])。安史之乱以后,幽州地区成为一特殊的地理文化单位,以藩将代府兵,“施行胡化政策”~([2])。尽管学者们对幽州地区“胡化”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幽州(河朔)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与中央唐廷相抗衡,二者博弈长达百余年之久,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则为学者们所共同关注。

    2025年01期 402-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天下政本”的衰亡史——评王孙盈政《唐、五代时期的尚书省研究》

    赵帅淇;

    <正>从基础教育到高校课堂,“三省六部制”这一概念始终与隋唐王朝牢牢绑定,成为那个雄姿勃发时代最为亮眼的制度建设名片。自宋人开始,三省中的尚书省就被视为服务于“起草诏令”的中书省和“封驳审议”的门下省的执行机构~([1]),并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奠定了中国此后千年的中央行政格局。西学东渐以后,带有经世致用目的的制度史研究在国内萌芽~([2])。

    2025年01期 410-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丝绸之路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读后

    何强林;

    <正>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自18世纪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在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中,除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往来及人员往来之外,物品往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丝绸之路重要标志物的丝绸贸易往来。外国学者较早开始研究,中国学者虽然起步较晚,近些年来也开始积极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往来~([1])。

    2025年01期 418-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唐史论丛》引文规范及说明

    <正>一、一律使用简体字,人名、地名等简化后会产生歧义的可使用繁体字。二、引文文字、标点等项,如有改动,须在注释中做出说明。三、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排序,序号用“[1][2][3]……”标识。体例如下:(一)古籍类图书一般情况下,引用古籍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书名/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2025年01期 427-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