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展;
<正>《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衡阳献王昌入宗室”条曾说:南史于陈高祖之子衡阳献王昌入之宗室诸王传,与疏属之永修侯拟等并列,舛谬斯极。宋、齐、梁、陈书于宗室王子杂置诸传之中,殊嫌错互,南史每朝先以宗室,谓旁支也,次以各帝子。~([1])
2024年02期 28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马立军;王梓奕;
<正>阿史那怀道是入唐蕃臣西突厥阿史那步真之孙,史籍记载比较稀少和零散。其夫人安氏家族则仅有《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以下简称《侯碑》)见载于《文苑英华》~([1])和《全唐文》~([2]),学者多以之论证东突厥粟特人或“六胡州”问题~([3])。1986年咸阳市双泉北原铁二十局家属院内发现一座古墓,从中出土阿史那怀道与夫人安氏墓志两合(以下分别简称《史志》《安志》)。
2024年02期 30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萌;
<正>《唐贝国太夫人任氏墓志》(以下简称《任氏墓志》)于2004年6月28日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工地108号墓(发掘编号:2004CXDM108),该墓志录文见于《长安高阳原新出隋唐墓志》~([1])。墓志记载了代宗、德宗两朝大臣于颀之母任氏的家世、家庭成员、生平事迹等。虽然两《唐书》对于颀着墨较多~([2]),但对其母任氏及家族却记载寥寥。此墓志不仅可以补史籍记载阙失,而且为研究唐代士族家庭妇女的宗教信仰及身份转换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3])。笔者不揣浅陋,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疏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24年02期 32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羊丽冬;雷家骥;
<正>新见唐宗室渤海王房李充的墓志,未见志盖,志文首题《大唐故通议大夫守京兆尹柱国赐紫金鱼袋贬信州长史陇西李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李充墓志》)。此方墓志葬于贞元十二年(796)十一月九日,志文正书,35行,满行35字,志长、宽均65厘米。墓志撰写者为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郑县开国公杜黄裳。黄裳在德宗朝仕途不顺,但在宪宗朝被提拔为宰相,并助宪宗削藩有功。此方墓志图版收录于《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第三集》,并附有录文~([1])。
2024年02期 335-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曾现江;
<正>优填王旃檀瑞像是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瑞像~([1]),也简称“旃檀瑞像”或“优填王像”等,相传其乃释迦牟尼成道八年后上升仞利天为母说法时,憍赏弥国优填王以牛头山的旃檀香木所造,是最早的佛像,为后世造像所法,有“立塔则称道阿育,画像必本诸优填”之谓~([2])。
2024年02期 35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季爱民;
<正>杨庆堃(1911—1999)分析中国宗教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关系,认为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持道德价值的作用~([1])。就唐代禅的传播而言,禅法本身不为社会生活提供精神支持,那么,禅与人伦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禅法何以能够在两京地区流行?由于家庭生活中禅修的细节难以了解,观察禅的代际传承或传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合适的视角。本篇调查禅法在家庭内部的传播情况,讨论禅法与维持人伦的精神因素的关系、禅的代际传播中民众与僧团关系的演变等问题,期望有助于禅与唐代社会生活关系的讨论。
2024年02期 37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真;
<正>《孟法师碑》又称《京师至德观法主孟法师碑》,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由唐初名臣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岑文本“文倾江海”,褚遂良更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1]),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列为“唐初四家”,故此碑颇为书家所重。另一方面,褚遂良真迹今仅存《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数种,相较之下《孟法师碑》愈显珍贵。可惜该碑原石现已不存,今拓本主要为“李宗翰本”“退谷本”“焦林本”三种,其中后两种均为翻刻本。“李宗翰本”旧经明人王世贞题跋,据“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断其为唐拓,被赞为“墨池中之至宝”~([2])。
2024年02期 386-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邓亚;
<正>唐人选唐诗的总集,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看都颇为可观~([1]),《珠英学士集》(下文简称《珠英集》)是其中较为重要也较为特殊的一种。自S.2717、P.3771两件敦煌写本残卷“重见天日”,早经亡佚的《珠英集》就开始进入学界视野。吴其昱~([2])、徐俊~([3])、陈铁民[4]、聂永华[5]等先后撰文对《珠英集》的编撰时间、流传情况、作者、文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2024年02期 402-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韩璐;
<正>引 言“天宝战争”之称,一般是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于唐朝与南诏之间的几次战役,其最紧要处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南诏于天宝十一载(752)选择了叛离唐朝、北臣吐蕃。但“天宝战争”与“天宝战事”“天宝之战”等名目,并不见于任何史籍记载,未在历代正史中得到官方定名。近代史家方国瑜先生将天宝战争归纳为“天宝九载到十三载发生于洱海区域的一次激烈战争”~([1]),大抵是因几次战役前后有所关联而将其合并统称为一次战争。
2024年02期 417-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卢小飞;王艺琛;
<正>丝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文化融合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唐朝推行兼收并蓄、广采博取的文化策略,对外交流频繁,助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艺术方面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金银器在唐代的兴盛便与外来文明关系密切,学界对此关注较多。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一书从考古学切入,系统分析了唐代金银器的器型、加工工艺及装饰类型等,同时将唐代金银器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
2024年02期 436-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