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论丛

地方治理

  • 从“润州统金陵”到“润州统江南”——隋至盛唐江南区划的推演与润州地位新探

    童岭;

    <正>雉堞巍然岁月长,古今知阅几兴亡。吴王殿里笙歌罢,炀帝城边草木荒。万里烟霞归洞急,一川风月渡江忙。——宋·胡致隆《登铁瓮城》一润州的“诞生”与隋炀帝之死西方学者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认为:“隋代让人想起了秦代。”~([1])那么从行政以及监察区划的视角出发,我们如何看待作为与秦帝国存在类似性的隋帝国之政策的推演呢?

    2024年02期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唐代镇抚型元帅研究

    董文阳;

    <正>唐代的元帅是一种军职。《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记载元帅的职能是“掌征伐,兵罢则省”[1]。“掌征伐”,则元帅的职能是统兵出征;“兵罢则省”,则元帅的性质是差遣。唐代大部分元帅的实际职能与上述文献记载是吻合的。

    2024年02期 3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支州、成德镇与朝廷:《唐赵州刺史何公德政碑阴》考释

    刘琴丽;

    <正>中晚唐河北三镇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焦点~([1]),李宝臣时代作为成德镇的初创期也引来不少学者讨论,概括而言,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成德镇的形成过程、力量构成、辖区变化、割据条件与特点,军队构成、藩帅交替和权力构造特点,胡化、汉化及向化,中央与成德军的关系,军事力量中核、军将世袭、藩镇内的联姻情况,与朝廷形成的宗藩关系以及内部形成的宗主与臣下的政治关系与理念~([2])。

    2024年02期 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诗文创作·景观建设·重教兴儒——唐代连州流贬官员的地方文化建设

    谢宇荣;

    <正>隋唐五代时期,某一地方士人群体性崛起的现象不可多得,特别是在开发较晚的南方地区,更为少见。诸如福建、岭南地区的士人群体,即以道为区域单位,为学界所关注~([1])。但具体到每个州,则需具体分析。开发较早的两浙一带,在中唐时期就出现了围绕在颜真卿周围的湖州文人集团~([2])。

    2024年02期 7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石刻碑志所见安史乱后的河南道州县秩序重建——以汴宋镇为中心

    林泽杰;

    <正>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兵反唐,掀起长达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作为主要战场之一,河南道历经战火荼毒,百姓流离失所,呈现出荒凉凋敝之景。因此,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在平定战乱之后,唐廷上下“厌苦兵革,敬冀无事”,故采取“姑息”政策承认平卢系军将对河南道的占领事实,以安抚流民百姓,重构社会秩序[1]。但是,针对代宗即位初期唐廷与河南藩镇围绕州县控制权的博弈、河南道州县秩序的重建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未看到有专文探讨,难以窥探当时河南道基层社会变化的全景。

    2024年02期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唐末信州刺史危仔倡史事考

    李豪;

    <正>危仔倡,抚州南城人,系唐代最后一任信州刺史。危仔倡与其兄全讽分别割据信州、抚州近三十年之久,对唐末五代时期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两《唐书》、两《五代史》未为其立传,其史事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李翔《吴越国元氏家族演进述论》对危仔倡史事有一定考察~([1]),但仍不够全面。兹据出土危氏家族成员墓志及相关传世文献,对其史事考订如下。

    2024年02期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正统与霸国之间:前蜀的立国困境及其转型历程

    陈红静;

    <正>所谓“正统”,既是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又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政治学理论~([1]),本文所讨论的正统即为后者。五代时期天下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在后世史学家的眼中,这一时期俨然属于“无统”的黑暗时代,欧阳修《正统论》称:“五代之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夫梁固不得为正统,而唐、晋、汉、周何以得之?”~([2])虽然五代王朝并非后世史学上所承认的正统王朝,却并不意味着五代君主不重视自身的正统构建,后梁、后唐均曾大力宣扬自身的正统性,并引发长时间的正伪之争~([3])。

    2024年02期 11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都城与域外

  • 中古都城内天文机构的空间布局

    贾鸿源;

    <正>天文之学在中古时期被视为专门学问,且因对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特别阐释,所以与皇权政治紧密相关。国都之内,历代也多设司天监或太史局等专门天文机构。而同一时期,皇帝出于强化个人权力以及对天文信息的精准掌握,又逐步在宫城内设立了与自己关系更为紧密、物理距离更加接近的内天文人员或者机构,以发挥与司天监或太史局等外廷天文机构相配合补充,乃至监督制衡的重要作用。

    2024年02期 13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政治视域下盛唐集贤院空间策略探析

    郭伟玲;

    <正>开元初所建集贤殿书院(下文简称“集贤院”),“非百官之司,……却得列于诸司之上”~([1]),书院以宰相为使,学士不因循自名而“诏敕特授”,任职者被玄宗誉为“文苑之高才”“掖垣之良佐”~([2]),机构职同秘书省,但绝不限于藏书,著述、制典、储才、资政等职能明显,日本学者池田温虽断定它为“终始纯粹的文化机关”~([3]),也认可其具有“盛世之粉饰”的政治属性,体现了唐代文馆建设超高的规格以及文化与政治的融合,开元年间集贤院的馆址变化、地位沉浮、职责迁移更彰显它的特殊性。

    2024年02期 15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大唐开元礼·皇帝遣使诣蕃宣劳》平议

    尹承;

    <正>传统时代,官方外交往往担负于使者(使团)之身。政治体之间外交活动的主要历史现场就是围绕君主接见使节的礼仪流程,甚至这种礼仪流程会被认为是外交本身[1]。中国历史上外交使者应如何行礼,实际上关涉在历史现场中对外交机制的判断,但相关的资料却又较少存世,早期可上推至《仪礼·聘礼》,其后乃有《大唐开元礼》的相关部分。

    2024年02期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收敛与发散:唐代涉外法规施行模式探析

    王贞平;

    <正>当代学者对唐代法律的研究,多集中在“刑名”(界定罪名、刑罚的种类)、审判(判定罪与非罪,决定惩罚力度)两方面,对“行法”(刑罚实施)着墨不多[1]。然而,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端赖其惩戒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因此,本文在讨论唐代“涉外法规”时,不仅涉及它们所反映的法律理念,更关注这些法规实施的具体情况,试图探讨其运作模式。唐代“涉外法规”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涉外法规”指律、令、格、式中涉及外国人及唐廷涉外官员的相关规定和解释性文字。所谓“外国人”包括外国使团成员、商人、僧侣;“唐涉外官员”指接待外国使团的中央、地方官员,以及唐廷派出的使者。广义“涉外法规”指一些成文法,虽然主要针对唐廷官员和百姓,但对在唐外国人同样适用。唐帝秉持“天下”观念,视外国使节为“外臣”。他们须与“内臣”一样,谨守相关法规。

    2024年02期 19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他者视域:东亚学界的百济泗沘城研究史

    董健;

    <正>泗沘城是百济的后期都城所在(为都时间为公元538—660年),位于今韩国扶余郡扶余邑。因文献史料匮乏,对于泗沘城的认识和研究主要依靠考古调查工作的推进。20世纪70年代,对于百济泗沘城系统的考古研究正式展开。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为泗沘城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考古资料。

    2024年02期 23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后突厥汗国建国前史相关问题研究——从《程表墓志》谈起

    刘晓恒;

    <正>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拉开了突厥复兴和建国的序幕。战争初期,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与将军苑大智、李景嘉等人受挫于突厥兵锋。十一月,高宗派遣裴行俭发定襄道行军,并在调露二年(680)三月于黑山大破突厥党众,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4年02期 24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唐代渤海国行政建置研究——以扶余府为中心

    李希光;

    <正>渤海自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国,之后效仿唐制,建立起京、府、州、县的地方行政体制。扶余府是渤海国十五府之一,是渤海国除五京外较为重要的府之一,层级上与五京并列~([1])。渤海国初期就置扶余府,至渤海国中后期,扶余府成为渤海防御契丹的军事重镇,扶余府的兴废关系到渤海国的兴亡,故而本文选择渤海国扶余府作为研究对象。

    2024年02期 26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碑志与文化

  • 论陈至唐前期陈朝“宗室疏属”的变迁——以武周《陈文杰墓志》为中心

    舒展;

    <正>《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衡阳献王昌入宗室”条曾说:南史于陈高祖之子衡阳献王昌入之宗室诸王传,与疏属之永修侯拟等并列,舛谬斯极。宋、齐、梁、陈书于宗室王子杂置诸传之中,殊嫌错互,南史每朝先以宗室,谓旁支也,次以各帝子。~([1])

    2024年02期 28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西突厥阿史那怀道夫妇家族相关史实考论——以碑志材料为中心

    马立军;王梓奕;

    <正>阿史那怀道是入唐蕃臣西突厥阿史那步真之孙,史籍记载比较稀少和零散。其夫人安氏家族则仅有《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以下简称《侯碑》)见载于《文苑英华》~([1])和《全唐文》~([2]),学者多以之论证东突厥粟特人或“六胡州”问题~([3])。1986年咸阳市双泉北原铁二十局家属院内发现一座古墓,从中出土阿史那怀道与夫人安氏墓志两合(以下分别简称《史志》《安志》)。

    2024年02期 30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家世、信仰与身份重塑:唐于颀母任氏墓志补考

    张萌;

    <正>《唐贝国太夫人任氏墓志》(以下简称《任氏墓志》)于2004年6月28日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工地108号墓(发掘编号:2004CXDM108),该墓志录文见于《长安高阳原新出隋唐墓志》~([1])。墓志记载了代宗、德宗两朝大臣于颀之母任氏的家世、家庭成员、生平事迹等。虽然两《唐书》对于颀着墨较多~([2]),但对其母任氏及家族却记载寥寥。此墓志不仅可以补史籍记载阙失,而且为研究唐代士族家庭妇女的宗教信仰及身份转换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3])。笔者不揣浅陋,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疏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2024年02期 32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新见唐宗室《李充墓志》考论

    羊丽冬;雷家骥;

    <正>新见唐宗室渤海王房李充的墓志,未见志盖,志文首题《大唐故通议大夫守京兆尹柱国赐紫金鱼袋贬信州长史陇西李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李充墓志》)。此方墓志葬于贞元十二年(796)十一月九日,志文正书,35行,满行35字,志长、宽均65厘米。墓志撰写者为银青光禄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郑县开国公杜黄裳。黄裳在德宗朝仕途不顺,但在宪宗朝被提拔为宰相,并助宪宗削藩有功。此方墓志图版收录于《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第三集》,并附有录文~([1])。

    2024年02期 335-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真像”如何形成:中土早期的优填王旃檀瑞像信仰

    曾现江;

    <正>优填王旃檀瑞像是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瑞像~([1]),也简称“旃檀瑞像”或“优填王像”等,相传其乃释迦牟尼成道八年后上升仞利天为母说法时,憍赏弥国优填王以牛头山的旃檀香木所造,是最早的佛像,为后世造像所法,有“立塔则称道阿育,画像必本诸优填”之谓~([2])。

    2024年02期 35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禅法在唐两京家庭中的代际传播

    季爱民;

    <正>杨庆堃(1911—1999)分析中国宗教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关系,认为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持道德价值的作用~([1])。就唐代禅的传播而言,禅法本身不为社会生活提供精神支持,那么,禅与人伦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禅法何以能够在两京地区流行?由于家庭生活中禅修的细节难以了解,观察禅的代际传承或传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合适的视角。本篇调查禅法在家庭内部的传播情况,讨论禅法与维持人伦的精神因素的关系、禅的代际传播中民众与僧团关系的演变等问题,期望有助于禅与唐代社会生活关系的讨论。

    2024年02期 37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高道流动与道教整合:以唐初《孟法师碑》为中心

    张真;

    <正>《孟法师碑》又称《京师至德观法主孟法师碑》,立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由唐初名臣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岑文本“文倾江海”,褚遂良更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1]),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列为“唐初四家”,故此碑颇为书家所重。另一方面,褚遂良真迹今仅存《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数种,相较之下《孟法师碑》愈显珍贵。可惜该碑原石现已不存,今拓本主要为“李宗翰本”“退谷本”“焦林本”三种,其中后两种均为翻刻本。“李宗翰本”旧经明人王世贞题跋,据“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断其为唐拓,被赞为“墨池中之至宝”~([2])。

    2024年02期 386-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珠英学士集》的编集体例与初唐士人的身份认同

    邓亚;

    <正>唐人选唐诗的总集,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看都颇为可观~([1]),《珠英学士集》(下文简称《珠英集》)是其中较为重要也较为特殊的一种。自S.2717、P.3771两件敦煌写本残卷“重见天日”,早经亡佚的《珠英集》就开始进入学界视野。吴其昱~([2])、徐俊~([3])、陈铁民[4]、聂永华[5]等先后撰文对《珠英集》的编撰时间、流传情况、作者、文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2024年02期 402-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史学到文学:唐以来“天宝战争”的话题嬗变

    韩璐;

    <正>引 言“天宝战争”之称,一般是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于唐朝与南诏之间的几次战役,其最紧要处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南诏于天宝十一载(752)选择了叛离唐朝、北臣吐蕃。但“天宝战争”与“天宝战事”“天宝之战”等名目,并不见于任何史籍记载,未在历代正史中得到官方定名。近代史家方国瑜先生将天宝战争归纳为“天宝九载到十三载发生于洱海区域的一次激烈战争”~([1]),大抵是因几次战役前后有所关联而将其合并统称为一次战争。

    2024年02期 417-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唐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的艺术融合与创新研究

    卢小飞;王艺琛;

    <正>丝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文化融合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唐朝推行兼收并蓄、广采博取的文化策略,对外交流频繁,助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艺术方面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金银器在唐代的兴盛便与外来文明关系密切,学界对此关注较多。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一书从考古学切入,系统分析了唐代金银器的器型、加工工艺及装饰类型等,同时将唐代金银器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

    2024年02期 436-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书评

  • 《隋唐北部边疆治理研究》介评

    侯晓晨;

    <正>从近代舆地之学的肇兴,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的讨论,再到21世纪中国边疆学建设的阐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之后的大一统时期。一方面,隋唐两朝统治者的边疆治理和经略卓有成效,巩固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格局;另一方面,隋唐王朝与周边的吐蕃、吐谷浑、突厥、回纥、契丹、高丽等交往频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4年02期 449-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五代十国的文与人——读《全五代十国文》

    胡鹏;

    <正>在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中,“短”和“乱”是五代十国的突出特征。一方面,无论按照五代的907—960年,还是十国的891—979年,在长时段的中国史中,五代十国都显得非常短促。另一方面,在父子相杀、兄弟相残的乱战中,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同时并存十个割据政权。正因这种“短”和“乱”,在大多数的中国古代通史中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写几句,甚至根本避而不谈;在诸多断代史和断代专史中,五代十国也通常被归于唐或宋。

    2024年02期 46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日本学界五代十国研究的里程碑作品——以山根直生编《五代十国:乱世のむこうの“治”》为中心

    胡耀飞;

    <正>2023年是中国学界继2022年~([1])之后又一个五代十国研究的丰收年份,不仅有杜文玉主编“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三部曲这样的大型文献整理~([2]),也有闫建飞《走出五代:十世纪藩镇研究》、郑也夫《五代九章》等专题研究著作~([3]),以及杜文玉《南唐春秋》经典再版~([4]),乃至王宏杰《乱世人心:从晚唐到五代》、樊文礼《沙陀往事:从西域到中原的沉浮》等通俗读物~([5])。

    2024年02期 47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唐史论丛》引文规范及说明

    <正>一、一律使用简体字,人名、地名等简化后会产生歧义的可使用繁体字。二、引文文字、标点等项,如有改动,须在注释中做出说明。三、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排序,序号用“[1]、[2]、[3]……”标识。体例如下:(一)古籍类图书

    2024年02期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